欢迎访问j9九游会老哥交流必备社区!

患者服务

健康科普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患者服务 > 健康科普 > 正文

古语话中医 | 思虑伤脾之营,劳碌耗脾之气,脾虚了怎么办?

发布时间:2024-01-24    来源:     浏览:

思虑伤脾之营,劳碌伤脾之气。归脾汤,补脾之营也;补中益气汤,补脾之气也。

——清·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
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提到:“上工治未病之病”,随着国人亚健康的状况越来越严峻,“全民养生”热潮起,未病先防的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。现代人10个人有9个脾虚,“脾虚”可以说是大家最常听见的中医术语了。那么“脾虚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今日中医妹邀请到我们经典病房的宋洋医生来给大家科普一番。

脾虚的表现

脘腹胀满,食后为甚

口不知味,甚至不思饮食

大便溏薄,精神不振,形体消瘦

肢体倦怠,少气懒言

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

舌淡苍白,脉缓软无力

在西医里,脾指的是位于人体左上腹的实体器官,具有造血、储血、过滤、免疫等功能。但在中医里,脾的概念有所不同,它泛指整个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,是一个整体的概念。

中医认为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人出生后,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。脾的功能旺盛,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,才能使脏腑、经络、四肢百骸,以及筋肉、皮、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。所以《慎斋遗书》有言:“脾胃一伤,四脏皆无生气。” 正因如此,李东垣《脾胃论》言: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”。

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

1.脾主运化,运化谷食与水饮。

饮食物是人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,是生成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。脾气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,为化生精、气、血、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,故称脾为“气血生化之源”;脾还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为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,并能充养先天之精,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,故又称为“后天之本”。

2.脾主升清,升举内脏。“脾宜升为健”

升即上升、向上输送;清就是指水谷精微等物质。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至头面清窍、心、肺,滋养官窍,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,经脉络输送到全身各处,营养脏腑组织,维持其生理活动。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,是防止内脏下垂的重要保证。

3.脾主统血

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,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。

4.脾在体合肉,主四肢。

《素问·痿论》有 “脾主身之肌肉”之论,全身肌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,才能壮实丰满,并发挥其运动功能。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,是人体之末,故又称 “四末”。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说:“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(径至),必因于脾乃得禀也。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禀水谷气......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”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,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。脾气健运,则四肢肌肉营养充足,活动轻劲有力。

5.脾在志为思

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,故思为脾志。思又与心神有关,《灵枢·邪客》言: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故有“思出于心,而脾应之”之说法。脾气健运,化源充足,气血旺盛,则思虑、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。

6.脾藏意;脾在窍为口,其华在唇;脾在液为涎;脾应长夏与脾主四时

脾虚从何而来

1. 饮食不节

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里总结了损伤脾胃的原因不外乎“饮食劳倦”,所以,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才是保护脾胃的根本。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,嗜食肥甘厚味、生冷等食品及暴饮暴食、过饥过饱等不规律饮食习惯都增加了脾的负担,即《内经》言“饮食自倍,脾胃乃伤”,脾的运化功能减退,导致“脾失健运”,影响食物消化和精微物质吸收以及转输布散,而出现食欲不振,腹胀、便溏,以及倦怠、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。

2. 情志失调

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,思虑过度。“过思”导致脾病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一是“思则气结”,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”,在过度思考之时,因神凝气止太过,而导致气机不畅、气滞等,情志抑郁,肝气郁结,肝木旺而侮土则土病。二是“思则气血损耗”,其一基于“思则气结”,脾胃升降障碍,腐熟受纳及运化不力,终致气血化生无源;其二气血原本遍布形体官窍,以发挥濡养作用,过度思考之时则气血尽聚于心以供神之用,过度忧思损耗心血,耗伤脾血,气血必将耗损太过。从而表现出不思饮食、脘腹胀闷,甚至会出现头目晕眩、气短、健忘等症状。

3. 劳倦过度

现代人普遍运动不足,久坐久躺,过逸少动,致脾虚气弱,运化不健,气血生化乏源,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、水湿痰饮内生,则肌肉、四肢失养,四软弱无力,甚至痿废不用,食少胸闷等。

脾虚的常见证型

1.脾气虚

主症特点:食后腹胀,食欲减退,大便溏稀,倦怠乏力,神疲懒言,面色萎黄,排便无力。舌淡或伴齿痕、苔薄白,脉弱无力。治法:益气健脾

2.脾虚湿滞

主症特点:除了脾气虚的症状外,还有四肢困重、水肿、食少便溏,舌胖大伴齿痕,水滑苔等。治法:益气健脾,渗湿止泻,利水消肿。

3.脾气下陷

主症特点:在脾气虚的表现基础上,伴有内脏下垂(如子宫脱垂、胃下垂、脱肛等)、久泻久痢、少腹下坠、气短懒言等症状,舌淡苔白。治法:健脾益气,升阳举陷

4.脾不统血

主症特点:在脾气虚的表现基础上,伴有多种出血症状,如便血、肌衄、呕血、牙龈出血、女性月经过多或崩漏等,且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倦怠、气短,舌质淡、脉细弱。治法:益气健脾,补血摄血。

5.脾阳虚

主症特点: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,腹痛腹胀、畏寒喜暖,平时畏寒肢冷,口淡乏味,面色虚浮而苍白,女性白带清稀量多。舌淡胖伴齿痕,苔白滑,脉沉缓。治法:补气健脾、温中散寒

6.脾阴虚

症状表现:饥不欲食,食入不化,肌瘦肤热,伴有唇干少饮、胃中嘈杂不适、胃脘隐痛、脘腹痞胀且夜剧昼静、干呕呃逆、大便偏干、排便无力、心烦不安、手足烦热等症状,舌质嫩偏润、苔少。治法:滋养脾阴,养阴和营

如何调理“脾虚”

1. 规律作息,良好生活习惯,饮食适宜
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。”因此饮食适宜便是对脾胃就是一种很好调养——饮食有时;谨和五味;清淡为上;甘咸勿过;饮食宜洁;适温而食;食宜缓细;饥饱适中;餐后养生。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,作息规律。

2.纾解情绪,心情愉悦

“脾在志为思”,过“思伤脾”,过“思则气结”,因此,我们平时要注意给自己减压,劳逸结合,纾解情绪,可用冥想、静坐等方式使心情愉悦放松,达到阴平阳秘,气血通畅的身体状态。

3.适当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

可以每日安排小段时间的以四肢肌肉锻炼为主的运动,如太极、八段锦、站桩、慢跑、快走、游泳等。

4.药膳食疗

①黄芪薏米粥:大米100克、黄芪30克、薏米30克;黄芪洗净切片,大米、薏米淘洗干净,一起放入锅内,加水适量,置武火上烧沸,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。此粥有补元气、止泄泻之功效,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。②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:沙参10克,麦冬10克,炒扁豆15克,干山药20克,粳米50克。先将沙参、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,再将汁加粳米、扁豆、山药煮成粥食用。此粥有滋养脾阴、养阴和营之功效,适用于脾阴虚,饥不欲食等。③当归生姜羊肉汤 :当归 20 克,生姜 30 克,羊肉 500 克,黄酒、食盐等调味品各适量。当归、生姜洗净, 切片备用。羊肉剔去筋膜,放入开水锅中略烫,除去血水后捞出,切片备用。然后再将当归、生姜、羊肉放入沙锅中,加黄酒和清水适量,炖至羊肉熟烂加入食盐等调味品即可食肉喝汤。此汤具有益气补血、温中祛寒,适用于阳虚怕冷、血虚体弱者。

医学指导:

*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必删

关闭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j9九游会老哥交流必备社区 - j9九游会首页入口
备案/许可证号:蜀ICP备2020027602号-2
邮编:610075
挂号咨询电话:028-87783481

(工作日上午8:00-12:00  下午14:00-17:30)